雪城大学新大一课程表

作为美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代表,雪城大学的大一课程体系以“通识奠基、专业启蒙、能力衔接”为核心,通过“共享能力培养(Shared Competencies)+学院个性化要求”的双重框架,既保障学术基础的全面性,又为专业方向预留探索空间。新生需完成12-18学分/学期的课程(全日制标准),其中通识课占比约60%、专业预备课占30%、选修课占10%。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培养方案,拆解课程表的构成逻辑与实操要点。

一、课程体系核心框架:三层结构与能力目标

雪城大学大一课程围绕“六大共享能力”设计,所有课程均标注对应能力培养方向(如批判性思维、沟通能力等),形成“基础必修+模块选修+专业衔接”的立体结构:

1.核心必修模块(所有新生通用)

课程类别典型课程学分能力目标修读学期

学术写作入门WRT105学术写作实践(或ENL211非母语者写作)3学术表达、论证逻辑秋季学期

大学适应seminarCAS101第一学年论坛(文理学院)1校园资源利用、学术规划秋季学期

数学基础MTH101大学代数(或更高阶课程,依placement考试定)3定量分析、逻辑推理秋季/春季

2.通识选修模块(六大类选满4-6学分)

需从以下类别中选择,每类课程均对应特定共享能力:

**civic&globalresponsibility(公民与全球责任)**:如AAS112非裔美国人研究导论(3学分),聚焦社会公平议题;

**critical&creativethinking(批判与创新思维)**:如ARC133建筑史导论(3学分),培养历史分析能力;

**ethics&integrity(伦理与诚信)**:如PHI105道德哲学基础(3学分),探讨伦理决策框架;

**communicationskills(沟通能力)**:如COM107公共演讲基础(3学分),强化口头表达;

**quantitativeliteracy(定量素养)**:如STA101基础统计学(3学分),适配人文社科学生;

**technologicalliteracy(技术素养)**:如CIS105数字工具应用(3学分),掌握学术软件技能。

3.专业预备模块(依学院差异设置)

各学院为新生预设1-2门专业基础课,确保衔接后续课程:

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:需修ENG101工程导论(3学分)+微积分预备考试;

传媒学院(Newhouse):需修JRN101新闻基础(3学分);

教育学院:需修EAD100教育公平导论(3学分);

未定专业(Undecided):可选修CAS100主题探索课(1-6学分),适配兴趣探索。

二、典型学院课程表示例(2025秋季学期)

1.文理学院(历史专业方向)

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课程性质上课模式考核方式

学术写作实践WRT1053核心必修线下小班(20人)论文(60%)+课堂参与(40%)

第一学年论坛CAS1011核心必修研讨课(15人)反思报告(70%)+小组项目(30%)

基础微积分MTH1114通识定量线下大课+习题课考试(3次,70%)+作业(30%)

非裔美国人研究导论AAS1123通识选修混合模式论文(50%)+presentation(20%)+考勤(30%)

历史导论:古代世界HIS1033专业预备线下大课(80人)考试(2次,60%)+阅读报告(40%)

总学分-14---

2.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(计算机专业方向)

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课程性质上课模式考核方式

非母语者学术写作ENL2113核心必修线下小班(15人)论文(50%)+修改作业(50%)

工程导论ENG1013专业预备项目制(25人)小组设计(60%)+报告(40%)

微积分IMTH2934专业核心线下大课+答疑考试(4次,80%)+习题(20%)

数字工具应用CIS1053通识技术实验室(30人)实操考核(70%)+作业(30%)

工程伦理ENS1022通识伦理线上+线下案例分析(60%)+讨论(40%)

总学分-15---

三、选课实操指南:从准备到确认的四步流程

1.前置准备(录取后-8月)

**placement考试**:非英语母语者需完成英语语言测试(ELA-E),工程/文理学院新生必测数学,部分专业需测外语;

**学分认证**:AP/IB/双学分课程需提交成绩单,如AP英语5分可豁免WRT105;

**填写学术调查**:各学院通过邮件发送兴趣问卷,协助顾问制定初步选课方案。

2.顾问沟通(8月中-9月初)

每位新生分配专属学术顾问,需提前预约30分钟一对一咨询;

重点确认:专业预备课优先级、通识课适配方向、学分负荷合理性(建议首学期不超过16学分)。

3.系统选课(9月初开放)

平台:使用Banner系统(校园统一选课工具),支持课程搜索、冲突检测、候补排队;

时间:分批次选课,新生通常在老生选课后1周开放,需紧盯热门课程(如WRT109荣誉写作课);

技巧:优先锁定核心必修课,通识课可预留1-2门在add/drop阶段调整。

4.调整优化(开学后1-2周)

**add/drop阶段**:首周可无penalty退课,第二周退课需获顾问批准,第三周后计入W(withdraw);

**旁听试课**:前两次课可旁听,重点关注教授风格、考核强度(如是否有频繁小测)。

四、常见误区澄清

**“通识课随便选,凑够学分就行”**:需匹配共享能力要求,且部分专业对通识课有隐性限制(如工程专业建议选定量类通识课),盲目选课可能影响后续专业衔接;

**“专业预备课必须第一学期修完”**:除工程、医学预科等强序列专业外,多数专业的预备课可灵活安排,未定专业学生可推迟至春季学期;

**“非母语者只能选ENL课程”**:ELA-E考试达标者可直接选WRT系列,ENL211/213专为语言衔接设计,反而更易获得高GPA;

**“选课结束后不能改”**:add/drop阶段是关键调整期,若课程冲突或难度不匹配,可联系顾问紧急协调空位。

五、学业规划建议

**未定专业学生**:首学期选“1核心+1数学+2通识”,通过CAS100探索兴趣,春季再确定方向;

**高学分挑战**:若想修16+学分,需确保每周至少40小时学习时间,避免同时选2门带实验的课程;

**暑期衔接**:可修SUAbroad的国际课程(如CAS180),或本地社区大学的通识课(需提前获顾问批准)。

结语:大一课程的“奠基价值”

雪城大学大一课程的核心逻辑,是通过“刚性必修+弹性选修”的平衡,让学生在夯实学术基础的同时探索可能性。无论是文理学院的历史导论、工程学院的项目制课程,还是跨学科的通识模块,都在培养“会思考、善表达、懂协作”的核心能力。对新生而言,不必追求“完美课程表”,而应聚焦“适配性”——匹配自身基础、契合长远目标、预留调整空间。这种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课程设计,正是雪城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起点。

快速申请